Luis Nuo on the moon
  • Home
  • Writing
    • Poems
    • Fictions
    • Art Criticism
    • Cinecism
    • Texts
  • Photography
    • Art
    • Vision
  • Link
  • Contact

《乔布斯》影评:逝去的天才 无力的缅怀

文/路易斯诺

         我找到两个理由讨厌《乔布斯》这部电影。一是这部电影最多只能算作记述苹果公司发展史的纪录电影,无法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记,取名为《乔布斯》大抵只为赚取票房,这种情绪是愤怒的讨厌;二是电影讲述史蒂夫·乔布斯在不断的失意中挣扎,但从未放弃自己的理念和目标,并最终创造了奇迹,而此观看过程无疑再次提醒了观众永远失去了这位改变世界的天才,这种情绪是伤感的讨厌。传记电影一直都是难以权衡和表现的类型。一部传记电影无法像一本传记书那样完整的记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但传记电影的主体是人物,而非事件。只有从人物的一生中非常细致精确的捕捉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展现人物发展的始末和发展变化,才能完成传记电影该具备的内容。

        电影里的乔布斯是什么样的?开场时乔布斯走上员工会议的讲台,从裤兜里漫不经心的掏出一个iPod音乐播放器,我们看到的是乔布斯的自负,以及他在享受他的自负。电影在开始的十多分钟里跳跃地记述了乔布斯大学逃课退学,去印度灵修,和朋友一起嗑药等事件,此后一直以苹果公司的发展历史作为线索来讲述乔布斯的生平。其中极少出现刻画乔布斯这个人物内在的内容。至多有演员表演时的刻意模仿,乔布斯上台时的举止,穿拖鞋的习惯。电影一直致力于刻画乔布斯在工作中带有的负面,叛逆,偏激,冷酷,甚至是荒诞。这些负面的性格因素最终让他获取了成功。这简直荒诞得一塌糊涂。

        真正的乔布斯是什么样的?从几个细节中就能抓到这位混蛋天才的性格。从出生来看,乔布斯是个孤儿,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被养父母带大。他心中的怨恨与愤怒,从心理学上分析,是从这个出生背景下塑造而成的。电影中完全没有提到相关内容,只有一场乔布斯回到车库里,养父过来安慰他,他抱着养父失声痛哭。但若未读过乔布斯传记只看电影完全不可能知道这个人不是乔布斯的亲生父亲。乔布斯去印度的领袖之旅也是为了试图让自己放下亲生父母遗弃他的痛苦。他在印度学习了一种“尖叫疗法”,是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之原始方式抒发内心的压抑。电影中莫明其妙的出现了很多场乔布斯呐喊的情节,但观众也无法得知印度之旅对乔布斯的影响,只看到乔布斯像疯子一般狂吼乱叫。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乔布斯自卑继而自负,偏执且激情的性格。然而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生命中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约束的做自己乐意的事。对养父母的感恩之心也让乔布斯有了更多的动力迈向成功。另据心理学的分析,童年有过父母关系破裂阴影的人不容易“长大”,他们过早停止了来自父母的“学习”,因此保有了偏执的赤子之心。这些都是成就乔布斯的原因。

        电影绝不需清楚的分析人格的由来,但从细节抓住人物的动机和情感,并且展现这些细节,是非常必要的。很可惜电影《乔布斯》放弃了摸索人物这条必经之路,转而以苹果发家史的弱智脉络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后的最后,是偏执狂改变了这个世界。正如乔布斯一直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认为一定有超出我们所见的存在。” 唯有经历痛苦和磨难,从残缺中走来,坚守着这般执拗的赤子之心,才能异想天开的创造出我们生活中从未所及的无法想象的创新商品。即便在生活上是个混蛋,也成为了让人惊艳的天才。这才是真正的乔布斯,也是电影应该表达的内容。






更多

本站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为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3 - 2017 by 路易斯诺 Luis Nuo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