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is Nuo on the moon
  • Home
  • Writing
    • Poems
    • Fictions
    • Art Criticism
    • Cinecism
    • Texts
  • Photography
    • Art
    • Vision
  • Link
  • Contact

《极乐空间》影评:再美的世界也只是废墟

文/路易斯诺


        《极乐空间》看到最后挺绝望的。尽管男主角马克斯从一个平凡小人物最终变成了超级大英雄,拯救了地球上的人类,但当我们完整地看到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在他虚构的极乐空间里私藏了那么多关于人性的揭示和探讨之后,虚构中的美好世界也如他所描述的复杂人性一般分裂。

        电影刚开始就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2154年的美国成了巨大的贫民窟,生存环境恶劣,乌烟瘴气,一派荒凉之感。而在地球外有个星形的空间站,生活条件优越,花红草绿,一幅繁荣景象。差异巨大的两种环境把穷人和富人划分得更加明显。这种在科幻题材中架构“上层”和“下层”的概念极像《逆世界》。曾经在《第九区》中提出种族隔离问题的尼尔·布洛姆坎普依然把“隔离制度”带入《极乐空间》里。不同之处在于《极乐空间》的故事中把问题转向了“医疗”和“移民”两大棘手的社会议题。在此议题下,两个阶层的人因为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而相互抵制抗争,露出本质的面目。

        人性历来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凡有电影认真的解读人性,那么一定不会是无意义的电影。《极乐空间》中,生活在地球上的马克斯就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因为生活的贫苦,马克斯从小去偷盗,并因此留下犯罪记录。假释后受机器人警察的监管和上层老板的压榨。他并不是一个完美得让人觉得他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他的转变在自私的恐惧之后。即将失去生命的马克斯要想尽办法获得通往极乐空间的船票,到那里治疗自己的身体。人类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比想象中更坚强,同时也更无情。《路西法效应》里解释了人类在特定条件下能轻易成为杀人犯。马克斯为了继续生存,答应了昔日盗窃搭档一同去盗窃大脑信息的勾当。最后因为人性中关于爱的力量拯救了马克斯,也拯救了世界。

        青梅竹马的恋人,给他最大激励的奶奶,当他回忆童年的美好时,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小时候坚信的不一样的人。从整个历程来说马克斯不是善意的人。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自己能活下去才是重要的,其余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但从内在而言,马克斯的疾苦也让他们保留了对美好的向往。在自私与无私之间,马克斯最终选择无私,成就了自己。

        与此不同的是生活在极乐空间的国防部长德拉克特,她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因为想要保留这样优越的生活,她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防止外来者入侵。集权控制带来的是对社会的粗暴与反人性。而这种价值体系到最后会土崩瓦解,成为灰烬。德拉克特被杀死时,来自地球的芙蕾把布盖在她身上,显现出两者巨大的差异。

        而克鲁格作为被国防部长“买通”的秘密特工,从他隐秘的生活和邋遢的形象可以想见他性格里的极端。但很奇怪的是,德拉克特无情的解雇了克鲁格之后,克鲁格并未因此记恨,而是不计前嫌的继续帮助德拉克特。虽然提出了交换条件,这一点仍然有些不合人性逻辑。通常情况下这种极端的人格在与另一人决裂之后很难重新建立起旧时的关系,反而会形成对立面。但编剧的处理方式也说明了人性的复杂。

        最后高潮的情节,当马克斯和克鲁格在天桥上决战之时,天空扬扬洒洒的飘荡着尘屑。那个曾经极乐的空间不遗余力的显出残破与衰败。再美的世界到最后也只是废墟。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本文刊登于《新京报》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3/09/10/282621.html)
更多

本站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为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3 - 2017 by 路易斯诺 Luis Nuo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